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忠诚创作者阿灿。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上海科技馆的最新动向。最近,上海科技馆迎来了一次系统化更新,将对常设展区、影院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了让科技馆焕发新生,在更新过程中,谨请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教授为馆方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今天,让我为大家带来这次活动的精彩内容吧!
![图片[1]-吴国盛教授助力上海科技馆焕新:科技收藏开启全新篇章-猎天网](https://www.ltw2.com/wp-content/uploads/2023/09/9132fee30bf23d6b4b5fffecec89be86.jpg)
本次活动特邀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创系主任、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与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一起进行科学史的分享。两位嘉宾以徐家汇书院藏书为线索,讲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近代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发展历程。
吴国盛表示,读史使人明智,获取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从科学史中体悟科学精神,才能更真切地感悟科学的要义。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火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家可以更快地处理数据、分析结果,发现规律,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和技术创新的突破。
在“馆长有约”对谈环节,中国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苟利军与吴国盛教授一起,与倪闽景馆长展开对谈,就科创教育发展、科创教育人才培养交换观点看法。
倪闽景馆长向两位教授抛出问题:“在人工智能大潮下,是否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对此,吴国盛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是淘汰常规,人要发挥自己的开发能力。”以伽利略为例,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发明望远镜的人,但以他科学家的敏感,成为第一个将望远镜对准星空的人。“就像望远镜要看谁在使用,最重要的还是人为。”
苟利军教授则认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天性是始终保持好奇心,“科学是在自身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尝试,这就取决于会不会利用工具去做超出自身能力的事,如果是单靠人工智能去解决事情,是不会成功的。”
开馆运行20多年,在今年上海科技馆迎来首次最大规模系统化更新。此次更新改造将涉及13个常设展区、影院、公共服务设施等升级,焕新“科普胜地”,预计2025年建设完成并对公众重新开放。
两位专家在当晚也“建言献策”,期待更完美的上海科技馆。吴国盛教授就提出了“科技馆藏”的建议,在他看来,科技馆不能单单是科技教育中心,可率先突破“科技收藏”。“没有收藏的科技馆难免造成‘千馆一面’的局面,科技产品也可以成为收藏品。”
苟利军教授则表示,科学本身是缓慢的,尽管展厅内容有变化,但原理性的展示不会变动,建议可增加这部分内容。
当晚,倪闽景馆长也发出请求,希望与公众一起收集有价值的科技产品,让科技也“沉淀”历史。
自6月以来,“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已成功举办三期。本次活动现场,倪闽景馆长为吴国盛教授、苟利军教授颁发“空间站首席顾问”奖牌。
记者了解到,“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后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场地将从科普场馆走向文化阵地,探索更多元的交流平台和体验场景,推动科创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参与,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科创教育资源和更好的科创教育条件。
结语:科技馆是探索科学与艺术的殿堂,吴国盛教授的建议让上海科技馆在更新过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相信未来的上海科技馆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展示科技与文化交流的中心。让我们期待2025年,当上海科技馆对公众重新开放时,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文字:杨珍莹
编辑:吴燕
转载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董思韵
来源:作者:浦东发布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