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世科教饭堂鸭眼球异物事件:检测结果公布引争议,公众疑虑仍待解答

近期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华世科教饭堂饭菜异物检测结果,显示高度可能为鸭眼球巩膜结构。虽然有一定比例网友对此结果表示认可,但仍有疑问与议论。这一事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情况,必须依靠权威检测结果和详尽通报来化解公众疑虑。

7月19日,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华世科教食堂饭菜异物检测情况,经广州市食品检测所、广州市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综合形态学检测、核酸检测、蛋白质检测和红外检测等方法,认为“送检样品排除橡胶制品和一次性手套可能,高度可能为鸭眼球巩膜结构”。

图片[1]-华世科教饭堂鸭眼球异物事件:检测结果公布引争议,公众疑虑仍待解答-猎天网

检测结果是什么就说什么,这场鸭眼球膜疑云的通报,呈现出有别于此前“指鼠为鸭”事件的情况,相当比例网友对通报结果表示认可。当然,仍然有跟帖有所疑问,这也很正常,有先入为主的因素,也有接受度的问题。有专业的检测结果在,完全可以进一步公开检测过程视频资料,进一步解答疑问。

毕竟,公共释疑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与网友互动就应当有来有往,知无不言。

正如不少网友甚至专家在检测结果出来前所言,争议物品因为缺乏必要参照物,再加上不同的拍摄角度,很难对物品大小有准确认知,需要权威检测。

有人注意到官方通报的措辞,最终也是“高度可能”,而没有斩钉截铁,事实上即便是再专业的DNA检测,也往往是给出概率比例。这次检测,不仅“对送检样品进行核酸检测,检出鸭源性成分;对送检样品进行蛋白质检测,检出蛋白质成分,说明样品是动物的有机质构成”,而且邀请专家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共同进行了形态学检验,“现场解剖煮熟鸭头眼球结构,取其外壁的巩膜与送检样品吸水复原后,形态对比高度相似,两者直径均为1.5厘米左右,并且外形、颜色、结构和触摸质地都非常相似”。

从内到外的几项检测支撑“排除橡胶制品和一次性手套可能,高度可能为鸭眼球巩膜结构”的结论,应当说是比较严谨专业的做法和表述。

不仅如此,涉事样品送检前还“经公安部门封存”,从程序上保证了送检样品不被污染。如果说还有需要完善的通报细节,则是对警方封存时间的披露,避免外界对涉事物品还有“被掉包”的疑问。

而在这场看似乌龙的事件中,涉事学校最开始的处置,选择第一时间寻求专业鉴定当然是对的,“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内部调查,包括追踪原材料供应链、排查可能的操作失误和检查食堂流程”也是应该的,但与之同步的其他处理并非没有可商榷的空间。此前,媒体获取的一份校方回复函显示:在检测正在进行中时,全体厨房员工“已问责并进行扣钱处罚”,涉事厨师“予以开除处理”。尽管校方也初步认定是鸭子眼球膜……

既然已送检,既然结果还未出,对涉事机构、人员的处罚是不是也该等一等?哪怕是现场封闭、人员停职接受检查也好。没有检测结果做依据,很难不让人对涉事学校处罚食堂、厨师的动机也有所疑问——这究竟是因事而罚,还是因舆情而灭火自保?舆情处置可以应急,但绝不能急到慌不择路,这同样谈不上公正客观,更不够科学严谨。

复盘这么一场在很多人看来“又会爆”的食品卫生个案处理流程,从目前情况看,及时的调查介入,专业权威的检测,是什么就说什么的通报,以及尽可能详尽的内容,对于公共疑虑的化解非常重要。监管部门不偏不倚,检测机构拿证据说话,其权威性、公信力依然值得呵护。

同样,舆论并非无法被说服,只要证据扎实、检测严谨、通报及时详尽不拖沓。一些失控个案之所以令当事方事与愿违,高概率是因为调查的模糊遮掩、通报的语焉不详以及回应公众疑问的不力。短时间内就有多起同类个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值得各方深思。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